技术过硬,但仍处于初创期,未实现规模化收入——面对这样仍处于科技成果转化阶段的硬科技企业,银行如何能够实现精准滴灌?《经济参考报》记者日前在北京地区调研采访了解到,以中信银行为代表的商业银行正着力为早期科技成果转化企业提供金融支持,构建起一套“看技术、看专利、看团队”的科技企业专属评价体系,助力科技企业实现从“0”到“1”的关键一跃。
“如同用运载火箭将卫星精准送到指定轨道上,我们的装置能精确地将药物投放至眼球深层的靶点区域。”北京华视诺维医疗科技有限公司医学合作与大客户部总监夏朝阳如此形容公司正在研发的脉络膜上腔给药装置。
据他介绍,脉络膜上腔是人体眼球巩膜与脉络膜之间的潜在夹层,脉络膜上腔打开后,可以做与视网膜相关的微创介入治疗,还可以使用基因药物、干细胞疗法、核素药物等方式进行精准治疗,能覆盖眼科的大部分病症。“这一领域很有研究价值和发展潜力,是我们公司业务发展的重点方向之一”,据夏朝阳介绍,企业已拥有近百余项中外专利授权和多项国家级奖项。
“我们通过北京协和医学院接触到华视诺维,看中其技术原始创新能力与产业化潜力,通过对技术水平、团队专业性等多项科技要素的综合考量,给予华视诺维1000万元的授信额度支持。”中信银行北京分行客户经理告诉记者。
“这笔资金在关键节点给了我们重要助力,也坚定了我们商业化的信心。”夏朝阳表示。
华视诺维正是通过中信银行“科技成果转化贷”产品获得的这笔贷款。中信银行“科技成果转化贷”弱化偿债能力或者盈利情况等财务指标,更关注企业的技术来源、技术水平、科研团队等科技水平相关因素,通过高技术性、高成长性等多维度指标体系与评估机制,精准锁定高潜力硬科技企业。
“此外,该产品以北京区域为试点,深度融合大数据分析技术,构建起专业化预授信模型体系,实现对科技成果转化企业的智能化精准赋能。”中信银行介绍称。
在担保方式上,“科技成果转化贷”不强制要求抵押或担保公司担保,接受纯信用方式或者实控人担保等较为灵活的增信方式,靶向破解初创型科技企业“首贷壁垒”,以首笔资金注入打通后续信贷融资的“信用传导链”。
作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成果转化的典型代表,北京鑫华储科技有限公司还是一家“未满两岁”的初创型科技公司。公司专注于锌镍空液流电池储能技术,采用无隔膜设计、环保型电解液,在分布式光伏调峰和区域电网侧场景具备显著技术优势。
“我们服务的是最末梢的电网节点,产品要足够安全、环保、成本低,哪一点做不好都是一票否决。”公司董事长梅永刚表示,尽管技术潜力巨大,但公司尚未实现销售收入,融资结构几乎完全依赖股权融资。面对资金“断点”,中信银行在2024年底迅速介入,与企业通过“科技成果转化贷”产品建立合作关系,为企业提供500万元授信额度,并以专利质押作为增信方式,解决了企业“无抵押、无担保”的授信难题。
“我们在产品设计之初,就决定要跳出传统授信逻辑。”中信银行表示。截至2025年5月末,中信银行已通过“科技成果转化贷”产品支持科技成果转化企业数十家,资金支持超亿元。
更重要的是,中信银行并未止步于信贷产品的创新。在成果转化的“全周期”支持路径中,中信银行协同联动中信股权投资联盟单位,为科技企业提供“投贷联动+债券融资+产业撮合”的一站式综合服务,推动资本、金融与技术在早期阶段实现深层对接。
在线证券股票配资开户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